查看原文
其他

2022年,渴望正常丨特稿

曾飚 直新闻 2022-01-15
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

由《直播港澳台》团队出品


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
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@直新闻


直新闻按

国际风云,世界变革,不只席间谈资,更以无形力量左右个体调整。


你会如何解释2021年,对2022年又有什么期待?


直新闻跨年特稿,邀请传媒人、学者、专家、读者、海外旅居者等,分享他们眼中的2021,展望迎面而来的2022。他们以真诚文字,思考世界与人心,窥探未来和趋势。


2022,愿世界更好,愿你更好。


下文是直新闻跨年特稿【你好,2022】第三篇。



以英语发音来说,2022年可能意味着再来一个2020年(因为2022发音是“2020 too”)。


这是个冷笑话,但在这个圣诞假期心境起起伏伏,是确定的。终于自己在12月26日的凌晨失眠了。在失眠前的几个晚上,有过各种怪梦,我意识到,那几场梦透露着圣诞假期里的不安,是与往常年底一样,同属于“新年恐惧症”(自拟名词),没有完成任务的愧疚感导致了迟疑、犹豫和恐惧,而每次新年第一个月的振奋,年复一年,渐渐露出它的真相,我在中年之后告诉自己:这种重复是一种可怕的时间陷阱,新年并非是新机会到来,而是又一年的失去。


其实,我的2021年还过得蛮不错。在职业上,感觉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,比较严格地执行了“535”的生活日程:清晨五点钟开始干活,下午三点下班,一周工作五天。这个作息的建立,经历了一些挑战,比如,如何决绝地在三点钟时候把电脑关掉,这远比在五点钟起床要难得多。


感谢抗疫和大学工作带来的弹性,使得自己有更多时间和家人在一起,我希望这样的生活可以永远下去。我开始更加享受家庭生活,是的,家庭如此鲜明地在我的生活中凸显出来,成为每天会看到、需要观察、常常去思考的一个身外之物。


这一年,我越来越热衷于陪着孩子打球参加比赛,特别是这个夏天教会女儿打壁球,从此入秋之后,每周二和周日看她训练,就是自己最大的期待。很多年前,我曾经和朋友说,科学发现有很多,不缺我一个,所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吧。这种家庭和职业的平衡,是我2021年最大的收获。


个人生活之外,我注意到2021年,去世的人很多,很多与新冠无关。这里面有两层意思,第一,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年人来说,那些去世的人往往是在60岁以上,对于40岁的人来说,这些逝者往往是自己童年记忆的标志性人物,他们的离去,似乎暗示着自己的时代到来,然而茫然四顾,发现并没有自己的舞台,或者,有,却属于别人的。


第二,新冠就在我们身边,尤其是在英国。但是我们已经快忘掉它了,并以此来“治好”它了。这种遗忘在英国感受尤甚,过去一年,半是科研半是思考消遣,我持续地关注新冠疫情,特别是比较“共存”与“清零”两种策略,这比较愈发让自己担忧,这两种策略很可能不是殊途同归,而是要成为“新冠WTO”加盟之战,选择一种策略,就会成为无法进入另一种策略的壁垒。



因为新冠,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回国。不过2019年秋天,父亲来英国看我们,因为新冠疫情,阴错阳差地在英国滞留了一年多。与父亲海外相处的日子,让自己意识到与他在很多行为和想法上的不同,出于职业习惯又会多加分析一些,然而又不愿意去“研究”(写和发文章的那种研究),很多东西一研究就失去了灵气和鲜活的生活力。不过我隐隐约约感觉到,这些我与父母的差异来自于“老龄化”,而这种差异,将自己与自己孩子对比,也能够看到,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对比。


圣诞节那天,自己又失眠了,无聊之中刚好在朋友圈看到一组老家湖滨公园的照片。我的家乡是浙江南部小县城,我有一个网名就是“湖滨公园候任阿伯”。


湖滨公园是故乡市区的公园,小时候是玩耍地方,有大榕树和亭子,湖水环绕;过去几十年,随着城市改造,逐渐扩大,随着人口老龄化,外来人口增加,里面的游玩休闲的人结构变化很大。网络题材,很多我都没什么兴趣和感觉,比如“归来还是少年”、“空心病”、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这些话题,看法甚至都是有所保留。那组照片却深深打动了我,因为那里面也许有我不在场的父亲。父亲也已经是湖滨公园常客,日常很多时间在这里消磨,他会在这里找到补鞋、修手表等各种便利服务。


看这些照片,特别亲切,亲切之一就是故乡的富裕和市井生活气息,人与人之间的随意和交往方式,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中英文来描述,只有在那里生活过,记忆与浸润后油然而生的感觉和回应。


老龄化的到来,对个人心理也影响蛮大,实际上自己职业和身心某部分,都像受潮的宣纸一样,感受到那股气息,冷,潮,弥散,有时候有意无意地会想象自己人生之旅已经翻过山顶,看到海平线的刹那。


生死之辩或忧思,再无少年时读唐诗宋词激发的血气方刚,那些感受到天长地久、绵绵无期所隐喻的生命的不确定性,也许可以称之为希望,它们日渐销蚀。现在更像是反复排练身心准备与接纳的从容,特别是克服进入黑暗的恐惧,最好像在家里干净的书房等候邮差来敲门前的上午。


已与父母若干年未见,母亲在微信的留言,也越来越琐碎,常常盯着我发的照片难以注意的细节来发问,比如“孩子是不是着凉了”、“你的脸色为什么发暗”、“菜比上次少”、“工作还稳定吗”?


回国之路看起来越来越难。那就这样吧,不如我就当是自己的父母隔着屏幕看这些照片,体会一下老的生活。



那么,2022年会如何?请允许我回顾一下自己去年的表述:“新年基调:2021年是一个大有机会之年,忽略新冠,找到机会,特别要学会与中国相处。新年汉字:讷”。


回头看一下,2021年,我的话是比2020年少一些,但还是絮絮叨叨,发了很多评论。


关于2022年,我的展望和期待是:

1.实打实读完三本书,从头读到尾。

2.关注日常,享受平常,就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样,不用时时刻刻关注里程数,忘掉时间,开一长段路之后,再看看走了多少。

3.忘掉新冠,重新生活,如果疫苗还不行,就用精神胜利法。


这个圣诞节我给自己买了一副耳罩,这是听从了一位朋友建议:即使是家用割草机割草,噪音虽轻,但对听力伤害也是永久性,要注意保护听力。爷爷长寿,原因之一,也是晚年耳聋,省去世间诸多杂音。今年,戴上耳罩,多听听自己内心声音。


所以,2022年的年度汉字,我选了一个“聩”。



作者丨曾飚,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和治疗学院讲师;专题统筹|曾子瑾,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


本文章版权属于“直新闻”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如需转载请回复“授权”
推荐阅读


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“直新闻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